连日来,在团市委和市学联倡导下,沪上数十所高校团委及学生会组织开展了“中国道路青春行”学习十八大精神系列活动,数十万团员青年参与其中。《复旦青年》十八大特刊《经典释文》发刊,上海交大“美丽中国”首届微电影节开幕,上外“走近十八大,走进新时代”校园精英论坛举行,上财大“五年之变”微系列行动展开,还有一批专家讲师团在各个校园开讲……
师生一起精读研习
大学校园中,一种精读研习的传统仍在今日传承。在复旦大学的校园报纸《复旦青年》编辑部“头脑风暴”中,社长滕育栋想起自己上过一门精读课,哲学系老师带着学生们逐字逐句精读《共产党宣言》,让人受益匪浅。
“这样的细读比以往的通读更能把报告吃透吧?”“学校有这么多专家学者,我们可以请他们一起来读!”
《复旦青年》的十八大特刊里,这群学生记者为十八大报告的全文逐段对应上了95位师长的学习体会。这95人来自复旦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不同学科领域,学生记者们阅读他们的著作、聆听他们的讲座,并向他们发问求教,请他们联系社会实际,为学生进行辅导。
沪上各所高校,理论类学生社团也邀请深受学生欢迎的专家学者推荐书目,并举办读书会鼓励大家学习经典,上大将冬季学期基层团支部主题团日的主题定为“阅读十八大”。
微博响应互动交流
在学习十八大精神的过程中,除了精细阅读,互动交流也不可或缺。见微知著,通过团市委、市学联主导,各校大学生们利用微博这一新平台,组织并参与一系列学习十八大精神主题活动,以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和点滴感悟,折射个人、校园、家庭、城市之变。
在“资深”微博用户、大三学生李若涵看来,“以往学习之后,除了现场讨论,我们通常登录一个专门网站进行在线讨论。”她坦言,“如今,微博刷到了,就能参与学习讨论,参加之后体会更多,也学到更多,并乐意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微博再传达出去。”对于报告明确提出的“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李若涵尤有感触,“党和国家鼓励青年创新创业,我们一定要在学习中不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微电影”也成了学生表达学习体会的新方式。上海交大以“表达最美中国、记录美丽上海、反映美好校园”为主题,举办首届校园微电影节;在上财大,11个院系团委依次展示了自己的“微电影”,其中工商学院作品以剪纸动画形式,回顾了党的风雨历程和改革成就,广受追捧。
坚定信念勇于担当
上师大万名学子齐写关于十八大的感言和祝福,畅谈家乡新貌,憧憬美好生活。四川眉山籍的大三学生刘源欣说,过去这十年是家乡快速建设的十年,更是自己快速成长的十年,他期盼着十八大后家乡更美好。
复旦将学习的目标转向已经毕业、正在边疆服务的校友。那份《复旦青年》十八大特刊中,有一叠专门回访了这些校友。学生记者们通过电子邮件、QQ、长途电话等,远程连线这些身在西藏、新疆、广西、宁夏、内蒙古、甘肃等地的学兄学姐,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在“与信仰对话”上海青年学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报告会上,十八大代表、团市委书记潘敏说,十八大报告的结语部分大段表述了对青年寄予的希望,体现了党对青年的关注、关心和关爱,广大青年更应坚定信念、勇于担当。
作者:徐瑞哲
来源:解放日报(2012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