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民大会堂举行一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报告会,首都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入学研究生参会。会后,一则与之相关的新闻及配发的现场照片爆红网络。新闻说,台上,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吴良镛院士拄着拐杖,坚持站着35分钟作完了报告。而台下,在吴老作报告的过程中,不少后排学生趴在桌上昏昏睡去。
一边是学术泰斗老当益壮,一边是未来精英青春梦酣,如此反差,激起公众强烈批评在所难免。
当前,批评主要集中在研究生何以对学术毫无兴趣和对老人不够尊敬。然而,在没有向在场研究生作严谨调查的情况下,随便断言“学术兴趣缺乏”容易犯先入之见的错误。至于说不够敬老,那又有点偏离方向。面对曾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科学家,学子自应肃然起敬,何须以年长论?
诚然,吴老报告不是纯学术的,主要谈的是志向、选择和责任等价值观方面的内容,网上不少人归之为“心灵鸡汤”,并认为研究生在现场睡着是因为厌倦于说教所致。殊不知,信仰和作为其廉价代用品的“心灵鸡汤”,犹如糖和糖精的关系,糖精固然能给人以“甜感”,但只是一种感官欺骗,连“甜”都是假的,遑论维持生命的“大卡”。
吴老以自身经历,讲述着志向、责任对于学术追求的意义,由身体力行而获得的感悟,岂是某些自己没有任何信仰,也未见善德良行,只是拿着拾人牙慧连自己都不相信的“感人故事”,去迷醉他人,不解决任何现实问题,一味让人在虚幻中迁就不公平的现实,对个人、对社会、对学术研究都不具有任何正面建设性的意见所能相比肩?
“糖精们”虽然勃兴于一时,虚伪说教在民智已开的当下很快就被生活揭穿,其人其说则很快被公众所抛弃。“心灵鸡汤”如此下场同吴老真诚相信、虔诚践履人生准则,毫无可比性,在指导学术研究方面更不可同日而语。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内,研究生是衔接基础性本科教育和前沿性博士教育的中间阶段。国家重视这一最后冲刺的准备阶段,不但给了为期三年的学习时间和正式的学历称号“研究生”而不是学制只有两年甚至一年的“学士后”,还给了正式的学位称呼“硕士”,而不是“副博士”之类。进入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准备梯队的学子,理应对学术或专业具有明确方向感,其中极为重要的是为持续的学术攻关准备充沛且可持续的内在动力。
吴老年逾九旬依然走向讲台,依然站立着为新入学研究生讲述,既是对信仰执著,更是希望以支撑自己人生包括学术生涯的“内在驱动源”,为未来中国科研的承担者作一示范。因为任何单纯出于功利,斤斤计较于待遇高低、奖金多寡的“计件工资”追求者,都难以在需要禅精竭虑攀登人类科技高峰的进程中获得成功。人生信仰之重要如同维持生命的氧气,岂是一碗“心灵鸡汤”能代替得了?
遗憾的是,如今研究生中的许多人,读研无非为了混个名校毕业生身份,争取一份体面工作而已,从事学术研究则是“别人家的故事”。一些单位招聘员工时,要求从本科开始审核,虽有歧视之嫌,但也不无道理,因为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中“混出身”的不在少数,专用名称“三清团”,即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生都出自清华大学应运而生,就不难理解了。因此,本应以学术为取向的研究生只作“稻粱谋”,他们在老院士具有学术研究“基础工程”价值的理想和责任报告中睡着,没有什么不正常。不要说对学术和学术前辈缺乏认同,就是对认真学完各门课程都完全缺乏动力的研究生也不乏见,日后可能在教授一对几的面授中也会无精打采,在吴老的报告中是否睡着还是一个问题吗?
问题只在于:在重要场合“庄周梦蝶”的研究生到底占了多少比重,如果真如媒体报道的,“一片片睡倒”,那无论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还是未来学术发展,真需要大家都来操心了。
作者:作者:顾骏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4年0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