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情结”对社会影响如何

发布时间: 2014-09-26      访问次数: 17

       “体制情结”是体制以及受其规定的资源分配机制在个人和群体心理上所形成的一种分配习惯,它不仅深刻地影响到个人和群体的心理、价值观和社会行为,而且也成为一种超越于个人和群体心理层面的社会事实。
       “体制情结”对社会影响在于:第一,以体制为中轴,整个社会日益强化了两大群体范畴——既得利益者和非既得利益者的边界,加深了体制内外的隔阂。第二,在“体制情结”的作用下,处于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极力维护现存体制和资源分配机制,而处于体制外的非既得利益者极力改革现存体制和资源分配机制,二者矛盾将不断加深,这必然会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第三,处于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的“体制情结”具有一种保守倾向,这种保守倾向不利于体制改革,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种阻力。第四,与既得利益者不同的是,那些处于体制外的非既得利益者的“体制情结”具有一种改革倾向,这种改革倾向显然有利于体制改革,但改革者缺乏一种对普遍公众福利的关注,因为他们更希望自己而不是他人也能进入体制内。第五,尽管处于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和处于体制外的非既得利益者所钟情的“体制情结”,对现存体制和资源分配机制均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但两种力量所产生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在方向上是相反的,正是这两种相反力量之间的不断角力,保证了“体制社会”的连续性。
       “体制情结”是一种惰性的社会心态,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利于形成和谐社会。要破解“体制情结”难题,关键不是要消除这种情结自身的存在,而是要改变这种情结所系的体制属性。为此,我们需要在经济领域,努力推进和完善市场化,加强经济制度建设,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经济领域的风险和经济资源;在政治领域努力推进和完善民主化,加强政治民主制度建设,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政治领域的风险和政治资源;在社会领域努力推进和完善社会保障,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社会领域的风险和社会资源。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4年0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