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刚:给处理学术不端行为装上“牙齿”

发布时间: 2017-03-28      访问次数: 14

    “就最近两年所发布的相关管理规章和公布的处理案例来看,国家相关部门不是没有意识到学术失信、学术不端行为的严重性。但是为何这一形势还继续恶化?”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胡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说,除了“以论文论英雄”的制度缺陷,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上名硬实软、缺少“牙齿”,多头治水现象严重,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学术信用体系是根本症结所在。
  当前,我国科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失信、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不少知名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都牵涉其中。胡刚告诉记者,事实上早在2007年,科技部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就共同建立了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但现在看来,这一联席会议制度失之于虚、失之于软,没有发挥好应有的作用。”
  为此,胡刚建议在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现行框架内,弥补该联席会议当前统筹协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工作,综合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之外的职能空白,以教育部和科技部为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增加承担建立学术信用体系的职能,并纳入到社会信用体系之中。
  “科技部、教育部应统筹之前相关部门或独立或联合制定的规章,牵头研究制定相对统一的学术失信、学术不端行为认定和惩戒办法。”胡刚表示,可以参照医学领域医疗事故鉴定国家、省、市三级体系的办法,成立专门的机构或在现有机构中增加专门岗位,建立相应的独立工作体系,避免当前处理相关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关单位护短的情形,“必要时,研究论证惩处重大学术失信、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公开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胡刚还建议,当前要建立国家学术信用大数据中心以及学术信用记录报告制度,形成信用数据采集、评价、处理、服务与查询、信用黑名单和信用安全的完整体系架构。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2017年03月09日)